Product category
分析式铁谱仪的操作流程遵循 “准备 - 制谱 - 观察 - 分析 - 清理" 的闭环逻辑,每一步都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,以下是详细步骤:
1. 前期准备:确保设备与样品达标
油样准备:取设备运行中的代表性油样(体积通常 5-10mL),若油样粘稠需用同型号洁净润滑油稀释(稀释比例 1:1 或 1:2),避免颗粒团聚。
仪器检查:确认铁谱仪磁场强度正常(通常≥1.2T)、输液系统无渗漏,显微镜(明场 / 暗场)、光源及成像系统工作正常。
耗材准备:备好干净的铁谱片、一次性输液管、注射器、脱脂棉及专用清洗剂(如石油醚)。
2. 铁谱片制备:实现颗粒有序沉积
安装铁谱片:将洁净铁谱片固定在仪器的载片台上,确保贴合磁场区域,无倾斜或缝隙。
油样输注:用注射器抽取处理后的油样,连接输液管并对准铁谱片进液口,调节流速至 0.2-0.5mL/min(低速保证颗粒按粒径有序沉积)。
沉积过程:保持环境清洁(避免灰尘污染),输注完成后继续通入少量洁净溶剂(如正庚烷),冲洗管路残留油样,确保颗粒沉积。
干燥处理:将载有颗粒的铁谱片自然晾干,或用低温风吹干(温度≤40℃),禁止高温烘烤(防止颗粒形态变化)。
3. 颗粒观察与特征分析
显微镜调试:根据颗粒大小选择物镜(10× 用于观察整体分布,40×/100× 用于细节观察),切换明场(观察颗粒形貌)、暗场(识别颗粒材质)模式。
颗粒特征记录:
形貌观察:记录颗粒形状(切削状、片状、块状等),对应磨损类型。
尺寸测量:用显微镜自带标尺测量颗粒最大粒径、长径比,统计不同尺寸区间(如 1-10μm、10-50μm、>50μm)的颗粒数量。
材质判断:暗场下铁磁性颗粒呈亮白色,非铁磁性颗粒(铜、铝)呈暗灰色,结合能谱分析可进一步确认材质。
成像存档:通过成像系统拍摄铁谱片关键区域(颗粒密集区、大颗粒区域),保存图片用于后续对比分析。
4. 数据处理与故障判断
量化分析:计算颗粒浓度(每毫升油样中颗粒总数)、大颗粒占比(>50μm 颗粒数量 / 总颗粒数),与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基线数据对比。
趋势判断:结合历史监测数据,若颗粒数量骤增、大颗粒占比上升或出现异常形貌颗粒(如严重粘着磨损的块状颗粒),判定为设备磨损加剧。
故障定位:根据颗粒特征锁定故障部位(如齿轮磨损多为切削状颗粒,轴承滚动体磨损多为疲劳剥落的片状颗粒)。
5. 设备与耗材清理
仪器清理:用清洗剂冲洗输液管、进液口,擦干仪器表面油污,关闭磁场和电源。
耗材处理:用过的铁谱片可按需求留存(用于追溯)或按危废处理,注射器、输液管等一次性耗材分类丢弃。
记录归档:整理油样信息(设备名称、取样时间、运行时长)、操作参数(流速、稀释比例)及分析结果,形成监测报告。
电话15506020928
传真
邮箱2095778920@qq.com
公司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越山路同乐胡同3号